新冠大流行期间,新冠肺炎病人挤爆全球各地的医院,暴露出许多国家医疗系统的弱点。政府会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在未来做出改进吗?如果是这样,这些改进能带来什么深远的影响?香港提供了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2003年非典疫情前后的香港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污染水平基本没变,但严重空气污染引发的心肺疾病死亡率在疫情之后大幅下降。该研究的几位作者在5月份的《环境经济与管理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上发表文章,将这种改善归因于非典危机后的重大医疗改革。
芝加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研究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何国俊说:“我们可能会遭受一场新的大悲剧。但是,这可能也是一个契机,可以充分暴露各国医疗体系的缺陷,让我们找到可改善之处,取得可以成倍扩大的效果。”
2003年,香港有近300人死于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非典)。在非典流行期间,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部分人闭门不出,被迫外出的人佩戴口罩。医院变得拥挤不堪,缺乏保障人们安全的必要条件。如今,这种经历对数十亿人来说既熟悉又可怕。
当2019年末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时,香港的情况相对较好。香港的人口与纽约市相当——每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是纽约市的50倍。但截至2020年5月1日,香港约有1,040个新冠肺炎病例,仅4人死亡。纽约市有169,690个病例,约18,400人死亡。
香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非典后对医疗系统进行了许多改进:改造了重症监护室,改进了感染控制措施,启动了大规模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并加强了社区服务等。同时,香港居民普遍接受戴口罩出行和生活,极大地降低了病毒的传染性。
何教授说:“我们医疗系统的这些改进不仅在流行病时期有帮助,而且每天都在发挥作用。我们在研究许多城市的日常健康杀手–空气污染–时,这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想知道,尽管香港的空气污染仍然严重,但为什么香港人的预期寿命是世界上最长的?我们发现,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当人们因为空气污染而中风或受到心梗的威胁时——这些急性疾病往往可以在一小时内致人死亡——如果能及时得到医疗的救助,那么死亡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何教授及其合作者发现,尽管非典过后香港的空气质量没有显著改善,但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心肺疾病死亡人数却下降了。在非典之前,空气污染指数(API)每增加10个单位,心肺疾病死亡率就上升3%。在非典之后,同样程度的空气污染导致的心肺疾病死亡率却迅速降低了。使用最近的数据表明,空气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已经在统计学上变得不显著。同时,可能影响心肺疾病的其他因素基本不变,例如吸烟人数,以及使用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等防范行为的普及性。
作为检验优质医疗服务重要性的另一种方法,何教授及其合著者进一步比较了居住地离医院远近对心肺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发现住在医院附近人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的风险要小得多。
这项研究首次表明,改善医疗系统可以减轻空气污染的影响。这为世界各地空气污染与收入同步上升的城市提供了一个路线图。即使在像香港这样的地方,政府对部分污染源没有管辖权,仍然可以通过采取其他措施来减轻污染的影响。
何教授指出:“政府应该使用多种手段来减少污染,降低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改善医疗系统是一个新手段,它可能给社会带来深远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