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世界各国为防止COVID-19的传播,对日常生活、工作和其它经济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探讨了空气污染水平如何受到随后经济活动下降的影响。该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的及时和全面的空气质量数据。它发现,在中国政府封锁三分之一的城市后的几周内,全国范围内的颗粒物污染(PM2.5)水平下降了24%。
“由于道路空旷,工业活动基本停止,人们消耗的能源减少,因此空气污染水平明显低于危机前。”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芝加哥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所(EPIC中国)研究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何国俊说。”这些骤降的污染水平可以成为COVID-19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早期指标。”
他和他的合著者,同样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潘聿航和田中孝直,比较了实施封锁政策的城市和没有正式封锁政策的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在那些实施封锁措施的城市,颗粒物污染相对于未采取封锁措施的城市下降了17%。此外,在没有采取封锁的城市,由于存在一切其他防疫措施(包括延长春节假期、要求保持社交距离、敦促人们呆在家里等),空气质量也得到改善。通过比较COVID-19流行前后与去年同期的区别,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一般性的预防措施使未封锁城市的空气污染下降了7%。综合来看,封锁和一般性的预防措施导致颗粒物污染总体下降了24%。研究发现,污染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经济规模较大、工业活动和交通量较大、燃煤取暖需求量较大的城市。
“然而,即使对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进行了重大限制,中国的污染水平仍然比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安全水平高4倍。”何国俊说。”这可能是因为,虽然交通、工业和商业活动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但冬季燃煤供暖依然在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今后,中国需要制定更多政策工具,在不影响经济活动的前提下,有效地针对这些污染源。”